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季善
上堂 诸大德。
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
究明生死。
须依贫道家风行持。
他后决不相赚。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
一心向道。
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
是谓家风。
此之苦行头陀。
经中具载。
请自检看。
然虽今人难比古人。
且请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时学者。
全不问著。
甘作无惭愧人。
佛法驴年会得。
只如世尊当时。
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
归则各处岩穴之间。
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
告人不杂用心。
匾担山和尚唯餐象过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发疏簿。
不请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诸尊宿。
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
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
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
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则僧问如何是佛。
云门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尝有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答曰。
前江潮急鱼行涩。
后岭高鸟泊难。
下座。
上堂。
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崙骑象鹭丝牵。
此四句内。
有一句能杀能活。
能纵能夺。
若人点检得出。
许你一生参学事毕。
不知是那一句。
师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不见道你有主杖子。
我与你主杖子。
你无主杖子。
我夺却你主杖子。
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况复诸三有。
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
别无方便。
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单单参究。
以期彻悟。
精进不懈。
勇猛无怯。
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
欲上参时。
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
使身心洒落。
虚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
抖擞精神。
看这念佛底是谁。
要在这谁字上著到。
下疑情。
疑这念佛底是谁。
故谓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话头自然现前。
绵绵密密。
净念相继。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执而持之。
勿令间断。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虚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唤作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正好再见真善知识。
扫除悟迹。
别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
后水边林下。
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方可为人也。
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
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
不守灵鉴虚明。
廓亡自他。
当体不顾。
亦不作无己知解。
自然本体露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无处不照。
正恁么时。
若有个承当底人。
则不能于那事相应。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唤作大事因缘。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贤十圣。
只为圣心未忘。
见性如隔罗縠。
饶你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净。
闻之即解。
去道逾远。
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
又如慧可大师
无书不解。
无经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
方觅安心。
从斯一切放下。
心如墙壁。
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则礼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岂造次。
近世学者心粗。
认指为月。
天地悬殊。
自既错解。
将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众盲。
为害非细。
或者谓我已坐禅。
得个安乐处。
身心轻安。
更无异念。
直是灵灵不昧。
了常知。
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
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盖因邪师法眼未明。
妄据师位。
以方便为真实。
是非不辨。
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
岂非认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识边际。
永嘉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古德云。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虚妄。
今人认心是道。
违佛意。
又增戏论。
殊乖大体。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处。
此是断见外道。
或者云。
一切无著。
自然无碍。
此是掩耳偷铃。
自屎不觉臭。
或者云。
斋戒明白。
清净无染
自然不堕恶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业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节。
任意浮沈。
随处腾腾。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见外道。
阐提痴汉。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语。
誇谈马角。
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或者云。
某人虽不会道。
奈何死得好。
有坚固子。
此是梦中说梦。
僧问古德云。
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答云。
不许夜行。
投明须到。
且无你用心处。
你若古今见尽。
迷悟情消。
转法轮。
一切时出生。
一切时灭度
贫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丝九鼎之悬。
观今玄绍之徒。
槩似儿戏之所为耳。
但要诳得入手则已。
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之诫乎。
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
致招法门之辱累也。
子顺大川禅人。
自舍缘入道。
真定金台二处掩关。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发。
南询师匠决择。
怀香礼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摇处。
犹未出他识阴区宇。
此是静想不脱。
所以己见不明。
殊知劳虑永断。
得法界静。
即彼静解为自障碍。
要知得在神静。
失在物虚。
错认定盘星。
且喜没交涉。
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
须是尘劳不染。
静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转无穷。
闹浩浩处识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脱。
则知如上尽是为蛇画足。
虽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门庭。
须久依吾住。
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
始得智过于师。
方堪传受。
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
祖贯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吴姓
母钟氏。
十七岁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请益。
蒙受无字公案。
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
我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睡魔沈重。
垂头眠著。
不觉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昼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墙壁。
辽空经行。
(云云)一朝闻钟声。
忽说偈云。
沈沈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进。
如是打七炼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脱。
如是次第觉触。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寻师印可。
如是涵养淘汰。
如是待时为人。
还有一重如是。
待案山点头。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
见则便见。
拟思则白云万里。
况如之若何。
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
须著做捷工夫。
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
若得真到此地。
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
犹如哑子梦见亲娘。
与人说不得。
亦复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水边林下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扶持末运。
接续祖灯
广化众生。
同成正觉。
其或未然。
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
不许执在一边。
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
勿使须臾失其照顾。
疑个念佛底是谁。
于这一句绵绵密密。
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
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
或有间断。
莫容滞久。
如鸡抱卵。
若冷却。
其窠子无出头期矣。
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
傥宿有灵骨。
得个觉触处。
切不可自许。
须见本色宗匠。
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
真伪浅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尽。
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
诚哉此事。
乃无大极大底大事。
真能欺贤压圣。
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嘱。
袾宏曰。
关内行持。
谓大强勇猛精进矣。
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季善
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
明示以无字公案。
嘱云。
须发大愿。
以自护持。
师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正统八年
入闽参无际。
闭关力究。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昏沉来。
因去凳立。
誓不坐不近墙壁。
辽空径行。
一朝闻钟声忽悟。
说偈云。
沉沉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蒙隐楚山二老。
又见月溪。
溪印可之。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成化。
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寺。
曰天真。
宗纲
请师兴建。
事竣。
即掩关杜人事。
师一生苦功。
无与伦比。
虽得相应。
而勒持弥督。
涵养淘汰。
至老无替。
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
示寂后。
真身覆以缸龛。
藏天真石洞中。
门人辑师言论行实。
三会语录云。
师讳本善
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岁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请益。
明示以无字公案。
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师
闻钟声有省。
次见蒙隐
次见楚山。
次见月溪。
溪印可之。
从前打七掩关。
晓夜无怠。
历尽百倍苦功。
乃得大彻。
蒙古庭重授衣拂。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
成化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山曰登云。
寺曰天真。
宗纲请师兴建。
事峻。
即掩关杜人事。
涵养陶汰。
有四十馀年祇掩关之句。
示寂后。
门人悟深戒新等。
辑师言论行实名昭明甘露天真三处语要录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明元末明初 1318 — 1386
小参 灵隐入院至晚小参。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是故达摩大师十万里西来。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谓之教外别传。
于是二祖求个安心法门。
师云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师云与汝安心竟。
冬瓜印子一印印定了也。
然师资契会。
千载难逢。
山僧今夜小参。
禅客问话。
现前一众。
坐立俨然。
岂不是时节因缘。
时节因缘既尔。
毕竟佛性义在什么处。
莫是在觅心了不可得处么。
莫是在与汝安心竟处么。
若道在觅心了不可得处。
是埋没二祖。
若道与汝安心竟处。
是辜负大师
到这里不可容易。
直须明自本心。
见自本性。
取。
未见见取。
若也见不了。
缁素不分。
一生只成得个颟顸佛性。
儱侗真如。
这般汉。
腊月三十日到来。
手忙脚乱。
如个落汤螃蟹相似。
无人替汝。
光阴迅速。
各自勉旃。
复说偈曰。
年登六十一春秋。
只合投间待死休。
不料业风吹到此。
又同衲子结冤雠。
浴佛上堂。
药山俨禅师因遵布衲作殿主
浴佛次。
山问汝祇浴得这个。
还浴得那个么。
遵云把将那个来。
山休去。
师云。
者一个。
那一个。
一一从头都浴过。
药山布衲谩商量。
仔细看来成话堕。
成话堕。
转誵讹。
拍禅床云。
武林春已老。
台榭绿阴多。
佛诞上堂。
举世尊才生下。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
目顾四方云。
天上天下。
唯吾独尊。
真成大人相不是小儿嬉。
云门云。
我当时若见。
一棒打死与狗子吃。
贵图天下太平。
要作老胡种族。
直须恁么始得。
法昌云。
好一棒。
太迟生。
未离兜率。
脚根下便与一锥。
岂到今日。
虽然如是。
大似贼过后张弓。
将谓胡须赤。
更有赤须胡。
黄面老子故是末上卖俏。
似乎旁若无人。
云门法昌虽则见义勇为。
争奈剑去久矣。
尔方刻舟。
以主杖画一画召众云。
还会么。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杆。
碧峰和尚阇维。
五台山拾得来。
诚非凡种。
西子没头脑。
却是灵根。
惟兹一味清茶。
荡涤众生热恼。
只如则川抛下茶篮。
仰山撼动茶树
毕竟甚么边事。
度盏云。
踏翻生死海。
靠倒涅槃城。
龙山次韵 龙山吾兄瘦无肉。
度量汪汪几千斛。
看他小小现神通。
弹指遍游诸佛国。
枯禅久甘藜藿肠。
节身不在餐枫香。
顶𩕳一著超言义。
二三四七空抟量。
从古风颠称普化。
格外玄机未为蹉。
等閒打出觔斗来。
传得师真能几个。
而今痛自韬其光。
卧云深处开岩房。
是非荣辱我何有。
二时粥饭还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气。
况是亲从道场至。
入门未辨主与宾。
辄问西来祖师意。
水之冰也蓝之青。
当阳哮吼人皆惊。
豁开自己神通藏。
剖破微尘出大经
永嘉作歌唯證道。
凡圣两途俱净扫。
曹溪一宿归去来
珊瑚枝上日皓皓。
净慈次韵 十里平湖一镜开。
六桥险峻滑如苔。
直饶不滞程途者。
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实 师讳慧明
字性原
别号幻隐
生于元。
父项。
母陈氏。
七岁发疽。
忽失所在。
求得之。
则曰四童子舁我至此。
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
未几出家。
后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
又谒径山元叟端公
问东岭来。
西岭来。
师指草鞋曰。
此是三文钱买得。
曰。
未在。
更道。
师曰。
某甲只如此。
和尚作么生。
端云。
念汝远来。
放汝三十棒。
师乃悟其旨。
久之。
遂罄底蕴。
曰才涉思惟。
皆为剩法。
洪武十九年示寂。
寿六十九。
夏五十八。
慧明
字性原
别号幻隐
台之黄岩项氏子。
母陈氏。
七岁患疽。
几死置床上。
忽不见。
已而求得之。
问其故。
曰。
顷睡中。
有四童子。
舁至此。
识者。
知师为天神所祐矣。
既长。
不甘处俗。
往依温之宝冠东山鲁公出家。
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
咨问心要。
不大省发。
去参径山元叟
叟问。
东岭来西岭来。
指草鞋对曰。
此是三文钱买得。
叟曰。
未在更道。
师曰。
某甲只如此。
和尚如何。
叟曰。
念汝远来。
放汝三十棒。
师乃悟其旨。
久之。
遂罄底蕴。
执侍掌藏钥。
未几。
出世邺之五峰。
迁金峨。
洪武五年
泐季潭
同奉诏入
季潭被旨住天界
延师居第一座。
提纲举要。
得表率丛林体。
俄而补金山
十一年升住灵隐
学徒坌集。
宗道大振。
师始至。
经画大雄殿。
仅一载而落成。
巍然山峙。
尝室中垂语曰。
莲华峰。
被蜉蝣食却半边。
为何不知。
又云。
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
南高峰北高峰斗额。
是第几机。
罕有契之者。
灵隐十周寒暑。
无何寺火无孑遗。
逮捕。
或劝师早自为计。
师不顾。
怡然诣有司。
未鞫。
即庑下说偈。
端坐而逝。
寿六十九也。
师讳慧朗
字性原
别号幻隐
生于元世台州府黄岩县项宅。
母陈氏。
七岁患疽几死。
置床上。
忽不见。
已而求得之。
问其故。
曰。
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
无他也。
翌日疽愈。
识者已知师为天神所祐矣。
既长。
不甘处俗。
乃往依永嘉乐清宝冠寺鲁山东公出家。
后诣径山
元叟端公
端云。
东岭来。
西岭来。
师指草鞋云。
此是三文钱买得。
端云。
未在。
更道。
师云。
某甲只恁么。
审和尚作么生。
端云。
念汝远来。
放汝三十棒。
师乃悟其旨。
久之究尽底蕴。
既而出世鄞之五峰。
 皇明洪武五年
 诏建佛会于钟山
召高行沙门
师与季潭泐公与焉。
后住灵隐
逮十寒暑。
无何。
遭无妄之灾。
逮捕。
或劝师早自为计。
师不顾。
怡然诣所司。
未鞠即庑下说偈。
坐而逝。
禅师
出夏氏。
台州黄岩人也。
讳慧明
字性原
居家不治生产。
日游僧寺。
父兄以不才子目之。
父卒。
益无赖。
尝贷餐亲里姑舅之家。
或得斗米百钱归。
又作饭僧佛事。
俄有长耳黄面病僧之门乞食于
目碗羹施之。
复乞。
踌躇答曰。
我无有何。
病僧曰。
无有亦须施我。
莫知其意。
病僧指明内灶曰。
那是甚么。
回视。
失僧所在。
乃大惊。
即走乐清
依宝冠沙门
斩其发焉。
每遇禅者。
则虚己请问。
或有闻即拜下风。
久经岁月。
而知有此事。
即腰包行脚。
上双径见元叟
叟曰。
东岭来。
西岭来。
指草鞋曰。
三文钱买的。
曰。
未在更道。
对曰。
慧明只恁么。
和尚作么生。
叟曰。
念你新到。
放你三十棒。
退参。
三月方罄其旨。
久之。
出世宁波五峰寺
既莅师首。
以身先众。
间有憍懦不振者。
亦委致起之。
凡垂机即宿。
倔𠎦者。
为之失色。
于是。
湖江笑称五峰门庭。
为曝腮处。
洪武间
钟山法会。
天镜净
璧峰金
季潭泐
皆与焉。
内翰宋危诸公。
尝问道于诸禅师
一日间咨国事。
有答曰。
扫腥膻。
建礼乐。
万代一时也。
复何虑焉。
曰。
不然。
礼乐有三代之隔。
人心无夷之分。
敬天惧人。
思危防安。
天下平矣。
诸公悦服。
高帝答语。
以为有王佐略。
欲留居都中。
时辞还山。
景濂宋公
疏明居灵隐
不就。
乃荐同门天镜净禅师
还山日。
邻寺故老相讯。
乃萧然布衲藤杖而已。
或问大内隆遇典故。
缄口无一语。
惟审山问岁节节俱至。
退居。
无何而灵隐天镜
被流言坐忤时。
流徙陕西
道经宝应
夜宿宁国寺
端坐而殁。
以故灵隐席虚。
师僧皆散。
诸方不肯应。
复请
叹曰。
时哉时哉。
不可避乎。
既任灵隐
年虽迈。
接纳无少倦。
尝垂问曰。
莲花峰
被蜉蝣食却半边。
因甚不知。
僧进语曰。
不哑。
不聋。
不作阿家翁。
喜之。
又问曰。
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
南高峰北高峰斗额。
是第几机。
又僧进语曰。
和尚今日放参。
亦喜之。
于是。
禅子蚁从。
元叟家声。
复大振。
阐提阴嫉之。
又被议逮捕。
或劝引去。
怒曰。
潜形苟免。
岂道人所为乎。
浴佛
上堂曰。
者一个。
那一个。
一一从头俱浴过。
药山布衲谩商量。
仔细看来成话堕。
成话堕将誵讹。
拍禅床曰。
武林春色老。
台榭绿阴多。
下座。
直诣法司
从者如云。
有感泣愿以身代。
未鞠。
跏趺庑下。
为众说偈。
忽入灭。
天立变瞑。
雷雨暴作。
拔木飘瓦。
吏司惧而释之。
丛席无恙。
时洪武十九年也。
法者。
正庵訚上座。
訚有劲操。
晚以衣拂授月江净
径山
大廓性原之风。
殁时有偈曰。
祖师门下客。
开口论无生。
老我百不会。
日午打三更。
赞曰。
南黄龙坐事抵狱。
两月得释。
皮骨仅存。
真点胸迎于途。
不自知泣下。
南公吒之。
二尊宿。
不知狱吏之贵。
而冷处抽身。
可谓矍铄矣。
呜呼。
风波亦丛林时所有也。
标格如此。
足验生平。
然际能表里叶赞。
乃愿力也。
岂偶然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景深南宋 1090 — 1152
全宋诗
释景深一○九○~一一五二),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
俗姓王
年十八剃度,始谒净慈象禅师,继谒宝峰惟照禅师,顿悟。
惟照许为阐提大死之道,因号大死翁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开法兴国军智通
绍兴初,归住宝藏岩,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三。
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惟照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偈二首。
禅师名景深
台州王氏子。
幼喜林泉。
不乐城居。
每玩名山图志。
恍若身游。
年十八。
竟走紫箨山之广度院。
求度于德沙门爱。
其标帜不凡。
即为披剃。
广度为东南禅窟
瓢笠挂搭者不绝。
辄闻少室宗风。
行脚。
难之。
泣告曰。
日月迫人。
速如转毂。
生死事大。
敢自放乎。
悯而遣之。
出岭而心誓曰。
此去若不发明大事。
以报四恩非须眉丈夫也。
遂扣净慈象之室。
象或垂问。
便依理而默解之。
一日闻象怒叱诸禅曰。
思而知。
虑而解。
皆鬼家活计。
悚然束包而去。
西入泐潭。
阐提炤。
炤有条约。
凡僧来泐潭。
须𨽻名行单半载。
方许告香。
犯其禁。
直剖己见于照公榻下。
照曰。
此事直须断起灭念。
向空劫已前。
扫除玄路。
涉正偏。
尽却今时。
全身放下。
放尽还放。
方有自繇分。
顿领旨。
炤大喜。
乃击鼓告众曰。
阐提大死之道。
阇黎得之矣。
汝辈宜依之。
一众大惊。
争识面。
以故丛林共称
大死翁
建炎初
出领兴国军智通寺
绍兴壬子
还台住宝藏岩。
因事民其服。
恬然不辨顺受之。
有司知深有道。
奏还僧衣。
智朋禅师
新从清凉。
退居明州瑞岩
闻而叹曰。
嗟乎不陷于荣。
不逃于辱。
宝藏法兄。
真得泐潭先师之道矣。
我芙蓉师翁之风。
不亦大哉。
适明守挽
再赴清凉。
一笑书偈。
使者曰。
相烦耑使入烟霞。
灰冷无汤不点茶。
寄语甬东太守
难教枯木再生花。
遂殁。
闻恸之。
乃上堂曰。
来不入门。
去不出户。
来去无痕。
如何提唱。
直得古路苔封。
𦏪羊绝迹。
苍梧月锁。
丹凤不栖。
所以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若如是去住无依。
了无向背。
还委悉么。
而今分散如云鹤。
你我相忘触处玄。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三月十三日
为众小参罢便告寂。
有偈曰。
不用剃头。
何须澡浴。
一堆红焰。
千足万足。
虽然如是。
且道向上还有事也。
无竟敛目而逝。
自复僧衣。
其升堂入室提唱宗旨。
切切无虚日。
有僧问正中偏。
答。
黑面老婆披白练。
中正
答白头翁子著皂衫。
正中来。
答屎里翻觔斗。
兼中至。
答雪刃笼身不自伤。
兼中到。
答昆崙夜里行。
僧曰。
向上还有事也无。
曰。
捉得乌龟。
唤作鳖。
乞师再垂方便。
曰。
入山逢虎卧。
出谷鬼来牵。
曰何得干戈相待。
曰三两线一斤麻。
深之道眼精明。
机用自在。
于宝峰门下。
称贤肖焉。
赞曰。
芙蓉之后。
异苗番茂。
阐提炤公辈可想也。
其门弟德止禅师
不假师授。
神悟绝伦。
倾当世有国者。
时称为太阳再世
不谬矣。
至于景深禅师
则炤公独提奖于人天众前。
师资缘会。
夫岂偶然哉。
及其弘道
而荣辱喧天人风。
确不可撼。
在往哲有所不能。
而独能之。
得羼提三昧者。
其可得欤。
呜呼二师于诸乐并作之际。
而大振黄钟。
远录公之功。
政未替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德止北宋 1100 — 1155
全宋诗
释德止一一○○~一一五五),号青谷俗姓徐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徙居吴县
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赐号真际,敕住江州圆通寺(《五灯会元》卷一四)。
后居庐山叠石庵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九有传。
有《清谷诗集》,已佚(《舆地纪胜》卷二五)。
今录诗三首。
德止禅师者。
世居历阳金紫。
徐闳中之季子也。
法绍宝峰阐提照禅师
简州人
妙龄游方。
谒芙蓉楷公于大洪
有得而去。
及楷公辞大观之诏。
而婴难。
自三吴急趋从之。
于途中大悟
楷公遂以投子之谶而系
丹霞淳辈为伯仲。
淳之视师。
犹子也。
是师与真歇了宏智觉
又雁行焉。
师生十岁。
不肯知书。
多私夜坐。
喜公昼寝。
其父戏目师。
为懵然子。
然师双瞳绀碧。
神光射人
出语间合圣诰。
其父又钟爱之。
异于诸子。
尝称于门客曰。
吾懵然不懵也。
师弱冠梦异僧授偈四句。
已而有以南安岩主像遗之者。
其傍所载。
即向梦所授之偈也。
自是持念不忘。
一切世典过眼即罢之。
年二十。
随父任漕西洛
每闭阁凝坐。
或连朝不许进食。
人俱怪其所为。
一夜拟吹灯就寝。
大悟
连吐数偈。
其一曰。
不因言句不因人。
不因物色不因声。
夜半吹灯方就枕。
忽然者里已天明。
于是啸歌自若。
人益怪之。
其父欲授师世职。
师固让于从兄。
乃告父曰。
某方将脱世纲。
不著三界。
岂复刺头于名利场中。
遂力求出家。
其父知师志决。
不可以章绶绾也。
乃旌师祝发。
苾刍戒。
游方数载。
名振京师
政和间
机投阐提照公于楚南。
宣和三年辛丑
徽宗皇帝真际师号赐之。
壬寅
江州圆通席虚。
朝旨以补之。
辞圆通。
而居泐潭。
师遂应诏
代主圆通。
圆通当匡庐之名刹。
诸山耆德尚未足师名。
领院日。
俱往观之。
升座拈提。
众耳皆耸。
其语曰。
山僧二十年前。
两目皆盲。
了无所睹。
唯是闻人说道。
青天之上。
有大日轮。
三千大千世界。
无有不遍之处。
筹策万端。
终不能见。
二十年后。
眼光惭开。
又值天色连阴。
浓云乱涌。
方观察
上下推穷。
见云行时。
便于行处作计较。
见云住时。
便于住处立窠臼。
正如是间。
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
莫是要见日轮么。
何不向高山顶上去。
山僧却徵宅道那里。
是高山顶上。
他道。
红尘不到处。
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
还会么。
长连床上佛陀耶。
又曰。
昨夜黄面瞿昙。
将三千大千世界来。
一口吞尽。
如人饮汤水。
踪迹不留。
应时消散。
当尔时。
诸大菩萨声闻罗汉。
及与一切众生。
尽皆不觉不知。
唯有文殊普贤瞥然觑见。
虽然得见。
渺渺茫茫。
恰似向大洋海里。
头出头没。
诸人且道。
是甚么消息。
若也简点得破。
许你顶门。
具一只眼。
师住圆通
今古法门。
所积之废。
无不备举。
而整顿之。
然以身度人。
使人易行。
矫清卖高之条。
师弗取也。
选职任事。
以德不以才。
尝叹曰。
宁缺人而废事。
过在一时。
若能事而败化。
则遣臭万世矣。
以故衲子游泳于圆通。
如鱼相忘于江湖。
南宋绍兴五年乙卯示寂。
阇维烟𦦨所及。
悉有设利。
诸方称师身后佛事。
与宝峰照公
皆乘大愿而来者也。
照公先于建炎二年示寂。
其阇维亦得设利无数。
舌齿不坏。
师之设利。
塔于司空山
分窆叠石原。
照公设利。
则塔泐潭之西峰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居简南宋 1164年9月14日 — 12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潼川人
俗姓王字敬叟
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净慈光孝寺
有《北涧》。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
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
依邑之广福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
历住台之般若报恩。
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
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
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
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
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
依邑之广福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复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钱厚叶适皆折节问道。
真德秀江东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以居,人以「北涧」称之。
后出主铁佛、显庆、碧云、慧日诸寺嘉熙初奉诏主杭州净慈寺,所至道化大行。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腊六十二。。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居简
字敬叟
潼川王氏子。
资质颖异。
初见佛书。
必端坐默观如宿习。
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
参别峰涂毒于径山
沉默自究。
一日阅万庵语。
有省。
遽往育王。
佛照
机相契。
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一时社中耆硕。
无不忘年与交。
江西
访诸祖遗迹。
莹仲温
尝掌大慧之记。
庵于罗湖。
纂所闻成书。
发挥祖道。
与师议论大奇之。
大慧居洋屿庵竹篦。
付之师巽焉。
久之。
出住台之般若。
迁报恩。
英衲争附。
鸿儒竹岩钱公。
水心叶公
皆折节问道于足下。
大参真西山
时为江东部使者
虚东林命之。
以疾辞。
乃于飞来峰北涧
扫一室居十年。
人不敢以字称。
因以北涧称之。
起应霅之铁佛西佘。
常之显庆碧云。
苏之慧日。
湖之道场。
奉旨移净慈。
所至道化大行。
师出佛炤之门。
在诸法彦中。
为神驹香象。
机格超逸。
最难攀仰。
其颂世尊初生话云。
一声㘞地便吒哩。
突出如斯大阐提
此土西天起殃害。
堂堂洗土不成泥。
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
六用无功信不通。
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閒清昼。
百鸟不来花自红。
辟一室以居。
名曰室。
作赋以自见。
其略曰。
进则面墙退则坐井。
柱忽不支。
壁将就殒。
豁然而虚。
漠然而囧。
如蒙之击。
如震而警。
如无尽藏。
如大圆镜。
前山送青。
若壮士之排闼。
后山回闯。
拟良工之御骏。
抚鸿鹄而晚眺。
入冥冥而远引。
笑云烟之轻去。
漫悠悠而无定。
驻落日于西崦。
延初蟾于东岭。
是皆中所得也。
北涧集十九卷。
张公诚子
序之曰。
读其文。
宗密未知其伯仲。
诵其诗。
参寥觉范为一人。
不能当也。
北涧于人不苟合。
合亦不苟暌。
取舍去就之际。
洁如也。
叶水心诗曰。
简公诗语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师居天台委羽。
有二姓争竹山
竭产不肯已。
仙居丞王君怿。
请于师。
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
而讼遂止。
其德音感化如此。
灵隐虚席。
赵节斋
奏师补其处。
师笑曰。
吾日迫矣。
乃举天童痴绝冲
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
索纸书偈。
于纸尾复书曰。
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呼诸徒诫之曰。
时不待人。
以吾自励。
吾世缘馀两日耳。
至期昧爽索浴。
浴罢假寐。
然视之已逝矣。
寿八十三。
腊六十二。
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
遵治命也。
禅师名居简
潼川王姓。
号敬叟
又称北涧
盖居北涧之日久也。
姿秀而文当世尚之。
广福读出世典。
辄弃冠。
具戒。
参别峰。
别峰指见涂毒。
涂毒示其心要。
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
疑情猛切。
常立达旦。
偶过择木寮。
阅万庵语云。
欲识诸佛心。
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
欲识常住不凋性。
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
于此忽省。
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
遂别策造灵隐
机契佛炤光禅师
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
一十五年。
激扬宗旨。
大有力焉。
乃辞佛炤。
经瓯闽。
江西
过罗湖。
访仲温
仲温与论。
大喜曰。
妙喜之后一人也。
乃以妙喜居洋屿庵。
竹篦为赠。
且曰。
公之后必大。
未几出住台州紫箨。
迁报恩。
及广孝。
名大振
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
卿士犹物色之不顾。
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
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
交章劝
应旴江刺史之命。
又不顾。
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
亦不顾。
乃寿北涧集。
行世。
宿儒附之。
叶水心曰。
简公话柄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叹曰。
狼虎之害。
世人易知也。
文章害世。
则难知矣。
狼虎在山。
藜藿不釆。
文章欺世。
耳目沉沦。
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
非先圣之言不言。
非古哲之迹不举。
然境风乍飘。
荣辱无主。
取快一时。
名节扫地。
则向之所言所举。
皆为饰词。
以欺世者也。
欺世之害。
甚于狼虎。
余颓躬不逮。
深为是惧。
所见所闻。
偶笔成集。
若稍存心。
欲以诗文鸣世。
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
遂燬板。
晚居净慈。
其门人大观高庵楞严纲要颂。
发其旨。
向慕高庵为人。
乃联和而序之。
淳祐丙午春
示众曰。
识得一万。
事毕了事。
衲僧一字不识。
直饶恁么。
未称全提。
禹力不到处。
河声流向西。
归方丈。
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至期。
言语移时。
敛目而逝。
初在紫箨。
委羽有二姓。
竹山
竭产不已。
仙居丞启讽之。
示以种竹赋。
二姓之讼遂止。
台氓谣曰。
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
桓侯有疾。
在腠理以忽扁鹊
终至骨髓。
司命无柰之何。
而末造众生。
言行参差之。
疾不啻在骨髓间也。
北涧生平行李。
惟恐针石之不逮。
然以文字得度者。
北涧法化。
宁当有别论也。
否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居简字敬叟姓龙氏潼川人也。
家世儒素,幼性颖异,见佛书端坐默观,如宿习者。
依邑之广福圆澄得度,参别蜂涂毒于径山
沈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议论大奇之。
久之,出主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儒硕钱竹岩叶水心莫不推重。
时大参真西山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待之,以疾辞。
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以北涧称之。
起应霅之铁佛,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诏迁净慈。
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
颂《楞严经》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闻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
”辟一室以居,名曰“室”。
作赋以自见,水心酬以诗云:“简公诗话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涂清染紫不禁春。
”晚岁居天台,有二姓争竹山搆衅,为作《种竹赋》以讽之,而讼遂已。
赵节斋为奏补灵隐笑谢曰:“吾日迫矣。
”乃举天童痴绝道冲
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道自励,吾世缘馀二日耳。
”至期昧爽,索沐浴罢,如假寐,视之已逝矣。
寿八十三,腊六十二,所著有《北涧》十九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冲南宋 1169 — 12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50 【介绍】: 僧。
武信人,俗姓荀号痴绝
进士举不第,遂入梓州妙应院落发。
后游吴楚,参曹源道生于妙果。
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
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
京兆尹法华寺,特奏请为开山第一代。
理宗又命主杭州双径。
临终,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至夜分与众论道,蜕然而逝。
全宋诗
释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俗姓荀武信长江(今四川遂宁西北)人。
科举失意,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落发。
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出峡,谒松源岳,闻密庵之道。
于云居曹源生处出世,遍历诸老宿逾二十年。
净慈肯堂充、华藏遁庵演一见以为法器,知密庵之传必由其复兴。
其后潜庵光一翁如、痴钝颖、掩室开、浙翁琰皆与分座。
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径山入住嘉兴报恩光孝寺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移住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
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迁雪峰崇圣寺
三年,住庆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领育王。
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移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
九年,至平江府城山法华寺开山。
同年十月,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
十年卒,年八十二。
有《痴绝和尚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赵若琚撰《行状》。
 道冲诗,以辑自《语录》和他书的偈颂及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遂宁府长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
进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应院。
绍熙中出峡,师曹源道生,历诸老之门。
光孝、蒋山、鼓山太白、育王,移灵隐,寻住法华、双径诸寺
名重海内外,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
其徒集有《痴绝道冲禅师语录》二卷传世。
见自撰《龛铭》,赵若琚《行状》(《道冲痴绝禅师语录》附),《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释道冲字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也。
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
出世嘉禾之天宁。
次迁蒋山雪峰
无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
诏补灵隐
京兆尹法华寺
特奏请师为开山第一代。
允之未赴。
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双径。
师谓众曰。
不赴法华则不信。
径山之命则不恭。
既失恭与信。
何以为后学法。
遂慵然就法华开堂。
月馀即衔旨登径山
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
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
上堂说法辞众。
入方丈嘱后事。
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
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一。
荼毗舍利莹然。
弟子分塔二处。
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
一于金陵山庵
道冲
自号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
母郭氏。
尝梦经山木瓜树下
其实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谓。
当产奇士。
已而师生。
丰上短下。
资禀过人。
长应进士举不利。
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
落发游成都
习经论有声。
绍熙壬子
出峡回旋荆楚间。
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
径造其庐。
适岁饥不受。
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许师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贷。
至是平生知见。
绝无影响。
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
松源灵隐
师曰。
尚馀穷相一双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
松源门庭高峻。
八阅月不得入。
每嗫嚅欲自言。
屡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开。
自是他当面蹉过。
师闻此语。
口耳俱丧。
始知侍曹源时。
嘻戏怒骂。
无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顺寂。
遍历诸老之门。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之蒋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两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师之至。
又强之兼领。
师往来两山间。
四方学者。
从之如归。
教闻京师
诏下移灵隐
追念密庵松源旧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风。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难以口舌争。
遽动归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京兆尹节斋赵公
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
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师为丛林尊宿。
众举于朝。
日夜俟师之出。
亦固辞乃已。
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
恳祈再三不得请。
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
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
岂应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华。
踰月登双径。
人神响应。
欢声如雷。
师说法。
简直明爽。
不落窠臼。
尝云。
尽乾坤大地。
无丝毫许大
汝诸人。
横担拄杖。
绕四天下。
行脚道。
我无处不到。
无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
今日说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顿證。
堕在佛数。
有一人累劫阐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良久云。
蝶穿芳径双眉湿。
蜂掠残花两股肥。
词旨高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
形体虽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时。
忽手书龛记。
并遗书十数封。
且曰。
无准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办香修供矣。
侍僧骇其言。
亟以遗偈请。
师笑曰。
末后一句。
无可商量。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寂然移顷而逝。
寿八十二。
师能诚无伪。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严。
世圆而领众肃。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
平居简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筹室。
勘验衲子
机锋一触。
犹雷奔电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凑泊。
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晚年无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
僧俗归敬。
求法语偈赞无虚日。
虽祁寒盛暑
挥染不倦。
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传海外。
有具书礼。
犯鲸波而来问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时。
被旨开堂灵隐
束担将戒行。
而邻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闻之奉以告。
师曰。
吾平日以诚实接人。
将何以加我。
略不为之动。
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
双径。
冷泉。
太白
雪峰
为海内甲刹。
萌欲速之念者。
挟奥援矜。
智巧历阶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师则不然。
短褐布衣终其身。
不为势利所动。
故其进。
不由介绍。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门之梁栋。
后学之标准也。
禅师名道冲
字痴绝
武信荀氏。
少为书生。
精通六艺。
有声。
然数困棘围。
自解曰。
无忧也。
非当成我出尘之志乎。
竟剃落于梓州妙音院。
具戒。
出蜀放浪。
于吴楚间。
藐诸宗匠。
而不愿见也。
当此之时。
曹源生禅师密庵之道于妙果。
几拟进谒。
复中止。
流连讲肆。
惟见禅者接足往来妙果。
且颂妙果之机用。
心计生公
若无长处。
何得人心若是耶。
乃奋起往见。
酬对数语。
深畏之。
侍左右。
不去者一年。
生公宗乘玄旨。
俱领会。
但于拳棒交驰。
似有所滞。
且屡呈伎俩。
屡拂之。
恨辞去曰。
尚馀一双穷相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竟去。
历诸保社。
宿即行。
又见灵隐岳
又不诺。
又拟去。
乍遇故友挽之。
住经八馀月。
或告曰。
君才华非易得也。
不以方便接之。
其失士乎。
曰。
我已八字打开。
渠当面错过。
却怪阿谁。
闻之。
口耳俱丧。
彻见生公妙用。
乃北面妙果。
而拜之曰。
几负吾师。
几负吾师。
住后嗣法曹源
初江湖衲子观望不归。
及其开堂。
接纳星飞电捲。
老师宿德称善。
于是众归如云。
上堂。
有僧问。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如何是过去。
心曰。
放待冷来看。
如何是现在。
心曰。
你问我答如何是未来。
心曰。
后次上堂向你道。
如何是过去差别智。
以拂子击禅床左。
如何是现在差别智。
击禅床右。
如何是未来差别智。
向中间一点。
僧乃礼拜曰。
心佛众生无向背。
十方刹海一毫收。
曰。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三心既不可得。
唤甚么作差别智。
若人见得彻去。
三世诸佛无一时。
不在诸人顶𩕳上。
转大法轮。
更来者里挨肩。
并足讨甚么碗。
以拄杖一时赶散。
初住嘉禾光孝。
次迁蒋山。
蒋山濒江。
多恶岁。
艰于行乞。
一众有菜色。
振起谓之曰。
我佛祖门风处违常顺。
且饥寒冻馁。
独非佛事乎。
法喜之食。
食无穷也。
即自携布袋。
日走街坊。
不以风雨自间。
每回必命鼓集众。
提持不倦。
如此一十三载。
如一日。
丛林不窘。
有诏移居天童。
会育王又虚其席。
以为大众。
摄理之。
乃小参曰。
天童用底来。
育王用不著。
王用底来。
天童用不著。
用不著处。
有馀一箭。
双雕随手落。
晚迁径山
一日上堂曰。
世尊尽伎俩。
及其摩胸。
告众。
求生不得生。
求死不得死。
山僧则不然。
要行便行。
要去便去。
八臂那吒拦不住。
移时坐寂焉。
善书。
暮年尤好之。
然所书者。
皆先觉古德警策偈颂。
无杂言也。
学士求书。
自撰诗文。
诺。
即命引纸。
乃大书摩诃般若波罗蜜七字。
学士笑曰。
仍是旧底。
以手婆娑曰。
我不敢轻慢你等。
你等皆当作佛。
赞曰。
田单持不二心以守节
即墨不逾年。
下七十馀城。
还之于齐。
可谓壮矣。
冲公以妙年持不二心入道。
蹶然绍生公一脉。
于将绝未绝之际。
且处违常顺奠。
蒋山一众。
于风雨飘摇中。
曹源生公之道。
复振于时。
不亦伟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冲字痴绝武信荀氏子也。
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大悟玄旨。
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蜂,无何,移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
京兆尹法华寺,特奏请开山,允之未赴。
宋理宗降敕,命主杭州双径,谓众曰:“不赴法华则不,违径山之命则不恭,既失恭与,何以为后学法!
”遂先就法华,开堂月馀,即衔旨登径山,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
当住灵隐时,朝命改灵隐菜圃为阎妃香火院,不肯署文字,后命养老虎邱。
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
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嘱后事,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
寿八十二,僧腊六十一,荼毗舍利莹然。
弟子分塔二处,一于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山庵
尝游鼓山,题诗大顶峰,诗曰:“野径斜连石涧傍,草根呢呢语寒螀。
郊原经雨多秋意,庭院无人自夕阳。
风捲暮云归碧嶂,叶随野水入寒塘。
数家篱落枫林外,枳壳垂青绽黄。
”识云:“淳祐辛酉立秋后三日
”刻于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本智明 ? — 160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白斋出家居此。
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